Friday, October 31, 2008
system call example (1)
Chapter 4, 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
深入LINUX内核:为你的LINUX增加一条系统调用
充分利用LINUX开放源码的特性,我们可以轻易地对它进行修改,使我们能够随心所欲驾驭LINUX,完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这种感觉使无与伦比的,下面通过为LINUX增加一个系统调用来展示LINUX作为一个开放源码操作系统的强大魅力。
首先,让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LINUX中与系统调用的相关的部分:
LINUX的系统调用的总控程序是system_call,它是LINUX系统中所有系统调用的总入口,这个system_call是作为一个中断服务程序挂在中断0x80上,系统初始化时通过void init trap_init(void)调用一个宏set_system_ gate(SYSCALL_VERCTOR,&system_call)来对IDT表进行初始化,在0x80对应的中断描述符处填入system_call函数的地址,其中宏SYSCALL_VERCTOR就是0x80。
当发生一条系统调用时,由中断总控程序保存处理机状态,检查调用参数的合法性,然后根据系统调用向量在sys_call_table中找到相应的系统服务例程的地址,然后执行该服务例程,完成后恢复中断总控程序所保存的处理机状态,返回用户程序。
系统服务例程一般定义于kernel/sys.c中,系统调用向量定义在include/asm-386/unistd.h中,而sys_call _table表则定义在arch/i386/kernel/entry.S文件里。
现在我们知道增加一条系统调用我们首先要添加服务例程实现代码,然后在进行对应向量的申明,最后当然还要在sys_call_table表中增加一项以指明服务例程的入口地址。
OK,有了以上简单的分析,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源码的修改,假设我们需要添加一条系统调用计算两个整数的平方和,系统调用名为add2,我们需要修改三个文件:kernel/sys.c , arch/i386/kernel/entry.S 和 include/asm-386/unistd.h。
1、修改kernel/sys.c ,增加服务例程代码:
asmlinkage int sys_add2(int a , int b)
{
int c=0;
c=a*a+b*b;
return c;
}
2、修改include/asm-386/unistd.h ,对我们刚才增加的系统调用申明向量,以使用户或系统进程能够找到这条系统调用,修改后文件如下所示:
.... .....
#define _NR_sendfile 187
#define _NR_getpmsg 188
#define _NR_putmsg 189
#define _NR_vfork 190
#define _NR_add2 191 /* 这是我们添加的部分,191即向量 */
3、修改include/asm-386/unistd.h , 将服务函数入口地址加入 sys_call_table,首先找到这么一段:
.... .....
.long SYMBOL_NAME(sys_sendfile)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 streams 1 */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 streams 2 */
.long SYMBOL_NAME(sys_vfork) /*190 */
.rept NR_syscalls-190
修改为如下:
.... .....
.long SYMBOL_NAME(sys_sendfile)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 streams 1 */
.long SYMBOL_NAME(sys_ni_syscall) /* streams 2 */
.long SYMBOL_NAME(sys_vfork) /*190 */
.long SYMBOL_NAME(sys_add2) <=我们的系统调用
.rept NR_syscalls-191 <=将190改为191
OK,大功告成,现在只需要重新编译你的LINUX内核,然后你的LINUX就有了一条新的系统调用int add2(int a, int b)。
urg
Monday, October 27, 2008
Excel 画X, Y
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Rebuild the kernel
tar xvzf linux-x.y.z.tar.gz
Read the READ me file at the root directory.
2. make menuconfig
3. make modules_install
4. make install
5. modify grub configuration file /boot/grub/menu.lst if it is not modified by step 4.
6. reboot and select the new kernel
title SUSE Linux Enterprise Desktop 10
root (hd0,4)
kernel /boot/vmlinuz root=/dev/sda5
initrd /boot/initrd
The initial ramdisk, or initrd is a temporary file system commonly used by the Linux kernel during boot. The initrd is typically used for making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real root file system can be mounted.
Friday, October 24, 2008
Mouth ulcer or Canker sore 口腔溃疡
Canker Cover Patches Mint Flavor
8-Hour canker sore treatment. Immediate pain relief. Protects mouth sores from irritation. Keeps breath fresh.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Clinically proven. Canker Cover lasts 8-12 hours before dissolving, releasing safe, natural and effective nutrients for rapid results and soothing pain relief. In most cases, a single patch is all that's needed. Oral pain reliever. For the relief of pain associated with canker sores or minor irritation or injury of the mouth and gums.
|
Friday, October 17, 2008
中长期规划---螺旋式上升方式修改完善职业之路zz
一、中长期职业发展的自我准备
1、心态上随时做好准备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是你在做准备的过程中让“别人”认为你“有准备”!别人是包括你现在的老板和别的老板,以及你身边的人!他们对你的赏识程度决定了你的机会
2、专注于自己的优势 70%专注与长处,25%专注于学新事物,5%专注于避免短处
3、不断修正自己的技术方向,扩大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金字塔 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尽量别改变太多太快(今天做手机、明天做电视、后天做空调,这样很乱的,大大不利)
4、积极争取机会 柳传志说,杨元庆就是“哭着喊着要进步”,实际上,就是争取自己的机会;当然,这种强烈的进步欲望,也是领导看重的地方。每一步都走在前面,积累多了,你就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了。要积极争取如下机会:
a、做新项目的机会
b、到新部门的机会
c、带新人的机会 如果公司不安排带,那就自己主动去帮助新人,做半个师傅。
d、管理项目的机会
e、管理团队的机会(卡位非常非常重要)
5、做多揽活干的傻子 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没人做就主动去做;别人没干好就主动帮他们干好 要乐意去干工作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
6、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最重要的就是,别人做到的你要做得更加好,别人做不到的你就要做到,要不断超越老板的期望!才能赢得老板或者别的老板的信任,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与回报!
6、 关注技术、公司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达到对技术、技术发展趋势、团队管理、行业情况与发展趋势等能吹能侃的地步
二、中长期规划时间表:
0-2年内 多干蓝领的工作,多学习多积累技术经验
2-4年内 多看技术发展趋势方面文章,多交与本职岗位相关的朋友
4-6年内 多看技术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文章,多交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朋友
6年以后 多看管理书籍,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多交与本行业相关的朋友
8年后-- 多与产业链的朋友及资本相关的朋友交流
三、需要纠正的几个观念:
1、不是每个工程师都适合做管理的 走技术路必然会和走管理路分开
2、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市场做销售的 性格、亲和力、知识结构等影响很大
3、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老板开公司的 小老板辛苦程度高,其实还不如高级白领滋润(特别是IC,最适合工程师打工的)
四、螺旋式上升方式修改完善职业之路 大公司与小公司循环,职位与薪水自然跟着循环,职业生涯平台自然跟着上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美国海归经历:国内外生活真实比较zz
各位都是在美国呆久了,完全按照美国的思考方式来套中国,那自然是国内年薪和美国比太低了。我在美国时也和各位想法差不多,那时候在美国一年下来税前也有8万多(我在的地方在美国算中等偏上的消费水平,房租one bed room一个月$800)。回国的offer给了三十几万,算了半天才下决心。等到了国内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来国内的税低,年收入50万以下真正交的税在22%左右。此外还有住房公积金,一般是10%,也就是说你工资的10%放在公积金里,剩下的90%才交税,公司另外在match 10%的工资,这比美国的401k可强多了。通常年末还有10%的奖金,和美国同样的stock option。所以算下来实际拿到手里的税后也是三十几万。而在加州这种地方一年的联邦税和州税加起来怎么也在30%以上,大打折扣。当然在国内时间久了,你还会有做个生意等其他赚钱的法子。此外国内的外企里有各种补助,比如手机费报销(我现在的公司一个月最多1000元,足够了),午饭(500元)等等。国内实实在在做research的很少,大多都要和客户打交道,这样出去吃饭打车的开销都可以报销。我现在也就是租个房子花钱,2000每月在北京不比美国的apartment差,上网水电杂费一月四百,其余还不是衣服鞋子追追女孩。兄弟我在美国作过几年IT咨询的,美国东南西北都跑过,要说看到的中国人个个都挺省的,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做饭,也没见租多好的房子,要攒个四五年才出个首付,连看个电影都很少。美国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环境,还有城郊的一个single house。在国内可以说是五光十色。我觉得回不回去看个人性格和背景,你要是做research或编程序的,性格内向,在国内只会吃亏,不会有什么太大发展。要是你性格外向,想做市场或者销售,开公司,那赶快收拾收拾回家了吧,熬着实在难受。兄弟我说的可能有点不清楚,我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后又念了个MBA才回去的,所以你说我是学生刚回去也可以。我在美国是做IT咨询的,其实就是系统集成和架构设计,再管管和印度方面的外包服务,技术含量不如编程序的高,不过和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挺长见识的。在美国我就是一普通作技术的,工资8万在IT行业里不算高,相信在美国做过的都清楚,就是由两三年工作经验人的平均数,真没什么好吹的,只是供大家参考。至于税,我从来都是用TurboTax之类的软件,不大会用exemption,加上加州的州税高,确实就是30%那个数。当然我也交401K(我那会好像是11000每年),不过剩下的还是有30%交给Uncle Sam了。俺在美国就买过本公司的股票,因为有15% discount,不过还是赔了点,买股票赚钱真的不容易。我现在从TOP 20 B-School出来,也不认为以个人的精力和掌握的信息炒股能真赚到大钱,当然管个基金除外。至于在国内的工资水平,有过几年美国经验的,只要不是人太死板纯搞技术,三十几万在IT行业的外企真不算什么高薪。即使是local的人拿到这个数的也不再少数。国内靠跳槽涨工资不难,按我现在的背景,在公司里再干两年跳一次,那个五六十万还是有信心的。另外,国内的工资水平涨得很快,和外派的差距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其实回国还是留在国外还是看个人。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回国就一定比国外怎么样。国外确实有比国内好的地方,但也有不如国内的地方。也有人在国外混得不错,我也承认。就我个人而言,国内生活比较适合我。一来经济上我虽然绝对数字比国外低,但我在国外买东西吃饭还要考虑一下,在国内我基本不怎么考虑。有人非要说国外净收入高,我可感觉不到。二来国内文化上适应,朋友也多。国外中国人的娱乐就那么些,交往圈子也窄。国外的生活对我而言比较枯燥,当然有些中国人能完全融入主流社会,不过我孤陋寡闻,还真没见到上完国内大学出来的大陆人真能做的到的。第三呢,我最看重的是事业上的发展,以我的背景,人际网和工作经验,在国内往上走的几率肯定要比国外大。国外的公司不是人际关系不复杂,而是人家根本就没打算让你参与,你没到那个圈子里,只是一个技术工具而已。不少中国人充其量做个team manager而已。我觉得这里有些朋友动不动就拿国内的平均水平比,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自己的定位错了。在美国名牌大学拿学位,几年工作经验,只要人灵活一点,在国内怎么也是top10%里的。至于吃饭报销,手机,打车之类的让各位见笑了,兄弟我还是一穷人。至于我什么回国,真的让各位见笑了。兄弟我真的就是一普通的俗人,回国不是因为什么爱国情结,实实在在是因为在美国混不上去才回国的。一来觉得在中国有机会发展,顺带着发点财。我现在自己搞了几个项目,虽然还没见到钱,但想来也是迟早的事。在美国我从来没这个机会。二来想着生活过的舒服一点,和朋友们在一起吃喝玩乐还有人买单我就是挺高兴的,你要是说我没啥品味,我承认。前面有位老兄说纳税是天经地义的,这说得没错。不过我就挣这么多钱,不管是给中国的贪官污吏还是美国的Uncle Same,我都是想能少交点就少交点,当然我也不会故意去偷税漏税。在美国那么多年,我也没见到谁以多交税为荣的。当然物以类聚,我周围也都是俗人。有人说我给Top 20 school的MBA丢脸了。兄弟我念书就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没想着给谁挣脸,所以你要不愿意与我为伍,那也随你。Top 20 School的MBA里我算干的中等的,比我好的差的都多了去了,其实做事完全看人,不是念个书拿个学位就能怎么样的。这里这么多人都是精英见多识广,要么是在美国做到VP年薪至少二三十万,要么是思想高尚看不起吃喝玩乐,要是觉得我给中国人丢脸,那我也在这说一句抱歉。我也在中西部住过。生活确实平静但很boring.我认识的朋友里,特别是大城市过来的都很不happy.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和经历。我喜欢热闹,向往挑战的生活,在那种地方我真得很不适应。在美国每年Top 20 BSchool的MBA有一万多,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去IBank或Management Consulting,大多数MBA最后也就是financial analyst, marketing analyst,product manager之类的工作,更不用说中国学生在语言,文化和networking方面的劣势了。你可能听过不少top MBA的传闻,但不幸的是,那只是传闻而已。但在中国,不仅仅是由于TOP20 MBA在中国很少,美国的MBA学历和经历确实能对你的职业道路帮助很大,再加上文化上的适应和networking,很多人几年之内就升上去了。我个人的经历是在国内的朋友比国外过的好,职业发展好,当然,你所看到的可能不一样。至于报销,手机,Taxi之类的,我说过我不是富人,你也可以认为我在美国是低收入。在美国,我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每天在饭馆里消费(如果相同的质量的话,差不多$30/meal),我也不可能每天taxi和随便用手机聊天.当然,美国人人都自己开车上班。但在中国,I drive for fun, not for work.我现在工作开展得很好,生活也很开心,当然,这里有不少很有钱的朋友看不起我这样的生活,不过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我只是说说个人感觉罢了。关于海归,不妨再说两句。国内的工作没大家想像得那么累。有些人以为在国内拿个几十万就得一天十几个小时不休息,其实没有的事。和在美国一样,不一定拿钱越多就越辛苦,一个月几千块钱的人有时候比一个月几万块钱的还累。只是拿钱越多,责任越大,可供调用的资源越多而已。海归在国内平均收入很高的,和国内平均水平比较基本没有任何意义。中国大部分人口都在农村,没受过高等教育,而海归清一色的至少大学本科以上,更多的还是硕士博士。海归收入高的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现在每年进出口贸易几千亿,每年FDI几百亿,更有大量跨国公司直接把工厂销售直接设在中国本地,这么庞大的资本都需要通晓中国文化市场和西方公司管理的人才管理,而中国这类人才的数目和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实在是太小了,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国公司的高管是外籍和港台人士的原因,
实实在在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几年海归在公司里升得很快,是因为本身比外籍和港台人相比有优势,一旦经验到了,自然就上去了。说到回国发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的个人感觉是原来在国内干得还算可以的,比如年薪十几万以上的,出来后都叫苦,回去的比例也很大。而在国内国企,本地小公司干的都不愿意回去,因为对国内的负面印象深。前面有位加拿大的兄弟说IBM不好进,其实国内的IT外企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一旦进去了,跳来跳去还是很容易的。 我的$80k年收入那是差不多00年的收入,是MBA前的。如果除去通货膨胀的因素话,相当于现在的9万到十万吧。我所在的地方房价中挡当时在五十万左右,相当于我工资的六倍到七倍。要是在上海,按同样比例,我的国内收入在上海可以买到180万到200万的房子(这还不算住房补贴的因素),从位置到面积都算不错了。至于吃穿住行,在中国的花费我现在比美国小多了。至于所得税,有人说30%不对,可是对于单身的算上州税,联邦税,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就是那么多。美国有美国的好处,中国有中国的好处。我说这些,并不是说每个人选择回国都是对的,只是个人感受。另外,国内的年薪二十万,特别是在外企工作的,比你想象的要舒服得多,可不是你说得像狗一样。你是拿美国的模式套。美国的工资发给你多少就是多少,所有的花费都从你的工资里出,所以总也不够花。不像国内那样有各种各样的补贴报销。一般国内的人说年薪二十万,是不包括奖金和住房补贴,和交通等津贴的。二十万年薪的税不高,算上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险,也不到20%。就国内的外企而言,级别越高,绝对数目的工资和美国同级别的差别就越少。到VP一级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越到高层购买力的优势在中国越明显。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的business对于外国公司已经是非常重要了,不仅增长快,而且绝对数字和别的国家比起来也不差。举个例子,比如Nokia,中国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或者波音,中国的采购是这几年最大的亮点。现在大量跨国公司的采购都在中国,从服装,玩具,到家用电器甚至一些高科技产品,像Walmart一年的采购有上百亿,这么多钱花在了中国,创造的商机可以想象有多大。从个人发展讲,美国能做到director以上级别的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在大陆念大学以后出来的)占的百分比少之又少,到VP那一级更是屈指可数,在国内机会可就多了,自己创业也容易。我说过回国有个定位问题,有些人总拿中国的平均水平说事,其实根本不make sense.受过高等教育,精通外语,又有专业经验的人,在中国能有多少。可以说,只要你不是在国外混学位,你回来已经在中国前10%里面了。前面有人说上海的人均收入是2万,那可是包括所有人的统计。海归的平均收入绝对要高得多。回来抱怨多的海归有两种,一种是到英国澳洲混学位,本身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另外一种是搞纯科学,离市场需求比较远的。我前面说的是北京上海的收入,就现在国内的发展状况,除非你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这两个地方是最适合海归发展的。你要非跑到偏远山区发展只能怨你自己。我个人更看好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快,市场也比较规范。国内的绝对收入不能和国外直接比,比如你挣个二十万一年,在上海生活已经可以很舒服了,房子也能买。但两万多年薪的工作在纽约(和美国中小城市比没有意义,完全不同的生活)几乎就活不下去了,房子更是想都不敢想。上海的房子虽然贵,也绝没到纽约LA那么离谱。国内的开销,无非是物质和人工服务,人工绝对是国内便宜,物质上,吃住都是国内便宜,穿上,国内的名牌稍贵一些,但你也不必每天买衣服吧。行上两边差不多。我个人的感觉是考虑到税,物价因素,在中国只要能拿到美国三分之一的税前工资就绝对值得回去。其实回不回去还是对个人的定位,你要把自己定位成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国营企业的工人,那还是留在国外吧,对你来将会来真的不合适。再说说据我所知道的国内收入状况,相信大家也很关心。我先声明我不是什么所谓的精英,对所谓的远大理想崇高责任不感兴趣。我就想自己过得快活,做自己想做的事,顺便发点财,前面有人指责我给中国人丢脸,兄弟我不明白哪里招惹他们了,也不在乎。转入正题。国内的收入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我接触的多的是外企。从大的方面来说,外企里美企收入最高,其次是欧洲,在其次是日企,然后是咱们的港澳台胞开的公司。就行业而言,收入最高的当然是投行,管理咨询(就那么几家,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废话了),其次是IT通讯,然后是机械医药快速消费品等传统行业。就拿我所熟悉的IT通讯行业来说(现在IT业的收入与其他行业越拉越近,其他行业的也可以参考),一般有个4,5年以上的技术人员年收入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也有很出色的经验强的能到四五十万,相对而言,做售前的比售后的挣的多,面对客户的比纯研发的挣的多,做销售市场的比做技术的收入高。国内的外企里一般把管理人员分成一线,二线,三线等。一线的就是最低级的manager,一般在二十万以上,最多能到四十万的,二线就是所谓的总监,一般三十万到七八十万,好的能到一百万以上,到了三线就差不多是VP一级,看公司,从一百万到三四百万都有可能。就销售而言,工资定在三十万到七八十万不等,但只有完成销售额才能拿全工资,如果完不成也就拿个百分之六七十,如果超额的话有commission,有时能到工资的几倍,所以做销售很刺激,压力很大。国内的外企里现在有很多人有国外身份,加拿大澳洲的居多,美国的也不少,有没有国外身份收入差别基本没有,都是按职位给钱,只不过医疗社会保险走国籍所在地的要求。现在外企里做高层的(VP或以上)大部分还是港台,美国人,所以给人带来一种有外国身份就能拿高薪的错觉。现在的趋势是香港人做高层的越来越少,海外留学回来的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留学回来的,如果国内国外都有经验是最占优势的,回来起码有个一线manager做,其次是有国外学位经验的,在国内作几年很快就能上来。千万不要什么经验都没有就回来,那可能还不如国内毕业的大学生呢。国内现在对海龟是怎么回事清楚着呢,要靠出钱在外面混两年拿个学位还不如踏踏实实在国内一直干呢。而我说的“技术工具”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痛快。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在美国是一个教育水平很高的群体,但由于文化语言社会背景的关系,真正能做到高级管理职位的少之又少。美国science曾经登出一篇县局报告说,亚裔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4.1%,却占美国生命科学家总数的14.7%,但近200位实验室或分支机构的主任,亚裔只占4.7%。在中国人占尽优势的科学领域尚且如此,更不用提工商界这种对文化社会关系依赖度更强的地方。回去做高级管理职位的海龟的百分比肯定比留在美国的高。我是大学毕业后才到美国的,对于我而言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更少,不觉得自己能是那极少数精英中的一员,所以就选条容易的路走。个人情况不一样,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也不同,我说的比较偏激一点. 本来,各人有各人的兴趣和专长,编编程序没什么不好的。而且,在美国编程序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收入较高的职业,我的同学朋友不少就是干这个的,过得也很好。就职业发展而言,纯技术有它的局限性。我是学business的,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高级管理职位的人都是从三个部门上来的:marketing, finance and accounting。这是事实,不承认不行。说到纳税,我早就说过不会去干偷税漏税的勾当。至于什么天经地义的我不管,只要能在合法的范围里能少纳税,我就感到高兴。“至于上级面前是孙子,下级面前是老子“,我是听了不顺耳。这种style实际上是一种过时的思维。我在公司里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都是对事不对人。而且说实在的,每个人的事业发展都有走运背运的时候,你在走运的时候摆架子,背运的时候也别指望别人帮你。至于项目运作,中国这个市场没啥真正的research,重要的在于理解把握客户的需求。技术么,该付多少钱买就付多少。Business is business. 平平淡淡生活,兄弟我就是不喜欢,就活这一辈子,当然是能往上闯就往上闯,省得以后遗憾。
Monday, October 13, 2008
也说念MBA或这个那个转行的
标 题: 也说念MBA或这个那个转行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5 01:03:58 2008)
看了好几个类似的坑,发现一条。
这边的老中想要靠创业来改变自己的比例不高,或者顶多把它作为第二选择。
其实读MBA还是为了找一个更好听的打工职位。不外乎从一个打工的工种变成另外一个。就像多年前有一线工人读夜大,就为了从车间到办公室的转变。而他们的有的不安分的工友,也许那时候就开始辞职或者停薪留职,下海经商了。几年下来你也许做到总监了,高管了,想跳槽,一看最后招你的还是以前的工友,他们也许已经是老板级的,需要你这种经理级的人才帮他们赚钱。我觉得老中要想成气候,一定要每个人都把创业作为第一选择,第一尝试,让市场决定
你是否可以生存,如果不幸被淘汰下来,再去考虑给别人打工。这样其实也会更加安心
你打工的工作。你不试怎么知道你不行?试了才有可能证明你行。这边多数老中光没命的读书拿学位已经浪费无数时光了,如果还是没有彻底改变自己生产地位的观念,就只有活到老,打工到老的前途了。有人说的对,工资不算财富。工资是给工人阶级的。财产才是硬道理。犹太人,看看那些首富,没有人哪怕想过要去念个MBA来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石。都是选择创业。甚至几乎头几大富翁都是退学生---有本书说得对,各种学位学历,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给资本家培养合格雇员的一个容易筛选的标准。各种白领职位,无非给你好点的工资和办公环境,好让你开开心心的给老板挣钱有点像养猪场养猪给他们吃好的饲料就是给人类长肉的,奶牛场条件待遇好,就是为了给人类挤更多的奶的。
在弯曲这些年聊过很多人,发现台湾人,香港人,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ABC的创业意识都要强过大陆来的。他们中只有特别安分或者比较能力差些的才会一直安于受雇于人。什么台大毕业生之类都是时刻想创业机会的,吃个饭都要聊聊最近有什么商机。印度人差一些,可能顺民教育深入骨髓,但是也比海外大陆人强,尤其这些年。其实大陆在弯曲的不少,20多年间才有几家大陆人的公司呢?哪怕是失败的?反观前些年的台湾人公司,这些年印度人公司,更不用说老美和犹太人的公司了。每年弯曲有上千家新公司,几个是大陆人开的呢?还是观念问题。这种财富和创业的观念要有家庭的耳濡目染,要有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成功例子的激励,刺激。但是因为大陆60年来资本主义有个大断档,3代人都没有这个概念,只是改革开放后一些非传统方式的暴发户。这些都很难作为模仿的榜样的。不过更年轻一些的国内的新一代,这种观念逐渐有了。但是弯曲的老中还不多见(有,但是不多)。以前欧也是觉得高考,然后留学,拿博士,然后找工作挣工资,天经地义,后来遇到很多人转这个转那个,读MBA什么的,觉得心动,原来还可以这么做,于是也不念博士了,也转了,也去打算MFE或者MBA,可是几年间看着国内的朋友,同学,家人一个个怎么财富增长都这么快?人家也没念多少书,拿过多少学位。于是苦恼了好一阵。觉得路在何方?后来也是偶然的机会前一阵读到外公外婆还有祖父的临去世前整理的档案材料,很震惊的发现,自己的祖先20-30年代都已经是铁矿铁路和连锁百货公司,还有当铺的大股东了。有20岁没到就和同乡开煤矿的。有引进德国机器开面粉厂的。不过这些东西因为祖父辈都参加革命脱离旧家庭,我父母和我自己都从未听说过。这种震撼是颠覆性的。更多的是一种羞愧的成分在里面,觉得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不指自己的学识,而是自己的见识。即使和偶cousin们比,论学位,学历都比他们高一些,可是这过去十年我在使劲读书,然后使劲打工当硅谷小农,他们是一直在创业,从白手起家,到艰难发展,现在回头看,人家已经大成功了,已经是大资本家了,咱只是混日子的高级技工而已。所以最近一直在重新思考自己原来给自己设计的路是不是需要调整了。
现在倒是越来越有要自己做点什么的野心。想从小的,简单的开始练练手。看看能不能找回失去的创业的DNA. -- 这要向afei同鞋学习!
我觉得大陆来的老中在湾区的应该多学学别的族裔,甚至学学我们的台湾同胞,多些创业的气氛。大陆的校友聚会,或者团体聚会,很多就是为了娱乐一下,或者单身俱乐部,要不就是网络一下好从一个打工职位换到另一个。而很多湾区很好的职业行业协会,不少都是台湾人牵头的,讨论的主题总是离不了融资,创业,创造就业机会。其实创业也不一定非高科技不可。先业余弄点什么练一练,我觉得都比MBA更有意义。如果周围的人都有创业的风气了,我觉得老中在湾区才有希望。才对得起自己的这么多年艰苦奋斗,为别人做牛做马的毅力和努力。(另:我一直收看中央4的财富故事会,讲各种人在大陆这几年创业的故事,因为政府都在鼓励年轻人创业,总是挺受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