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13, 2008

也说念MBA或这个那个转行的

发信人: sffamily1 (sffamily),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题: 也说念MBA或这个那个转行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Sep 25 01:03:58 2008)

看了好几个类似的坑,发现一条。
这边的老中想要靠创业来改变自己的比例不高,或者顶多把它作为第二选择。

其实读MBA还是为了找一个更好听的打工职位。不外乎从一个打工的工种变成另外一个。就像多年前有一线工人读夜大,就为了从车间到办公室的转变。而他们的有的不安分的工友,也许那时候就开始辞职或者停薪留职,下海经商了。几年下来你也许做到总监了,高管了,想跳槽,一看最后招你的还是以前的工友,他们也许已经是老板级的,需要你这种经理级的人才帮他们赚钱。我觉得老中要想成气候,一定要每个人都把创业作为第一选择,第一尝试,让市场决定
你是否可以生存,如果不幸被淘汰下来,再去考虑给别人打工。这样其实也会更加安心
你打工的工作。你不试怎么知道你不行?试了才有可能证明你行。这边多数老中光没命的读书拿学位已经浪费无数时光了,如果还是没有彻底改变自己生产地位的观念,就只有活到老,打工到老的前途了。有人说的对,工资不算财富。工资是给工人阶级的。财产才是硬道理。犹太人,看看那些首富,没有人哪怕想过要去念个MBA来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石。都是选择创业。甚至几乎头几大富翁都是退学生---有本书说得对,各种学位学历,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给资本家培养合格雇员的一个容易筛选的标准。各种白领职位,无非给你好点的工资和办公环境,好让你开开心心的给老板挣钱有点像养猪场养猪给他们吃好的饲料就是给人类长肉的,奶牛场条件待遇好,就是为了给人类挤更多的奶的。

在弯曲这些年聊过很多人,发现台湾人,香港人,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ABC的创业意识都要强过大陆来的。他们中只有特别安分或者比较能力差些的才会一直安于受雇于人。什么台大毕业生之类都是时刻想创业机会的,吃个饭都要聊聊最近有什么商机。印度人差一些,可能顺民教育深入骨髓,但是也比海外大陆人强,尤其这些年。其实大陆在弯曲的不少,20多年间才有几家大陆人的公司呢?哪怕是失败的?反观前些年的台湾人公司,这些年印度人公司,更不用说老美和犹太人的公司了。每年弯曲有上千家新公司,几个是大陆人开的呢?还是观念问题。这种财富和创业的观念要有家庭的耳濡目染,要有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成功例子的激励,刺激。但是因为大陆60年来资本主义有个大断档,3代人都没有这个概念,只是改革开放后一些非传统方式的暴发户。这些都很难作为模仿的榜样的。不过更年轻一些的国内的新一代,这种观念逐渐有了。但是弯曲的老中还不多见(有,但是不多)。以前欧也是觉得高考,然后留学,拿博士,然后找工作挣工资,天经地义,后来遇到很多人转这个转那个,读MBA什么的,觉得心动,原来还可以这么做,于是也不念博士了,也转了,也去打算MFE或者MBA,可是几年间看着国内的朋友,同学,家人一个个怎么财富增长都这么快?人家也没念多少书,拿过多少学位。于是苦恼了好一阵。觉得路在何方?后来也是偶然的机会前一阵读到外公外婆还有祖父的临去世前整理的档案材料,很震惊的发现,自己的祖先20-30年代都已经是铁矿铁路和连锁百货公司,还有当铺的大股东了。有20岁没到就和同乡开煤矿的。有引进德国机器开面粉厂的。不过这些东西因为祖父辈都参加革命脱离旧家庭,我父母和我自己都从未听说过。这种震撼是颠覆性的。更多的是一种羞愧的成分在里面,觉得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不指自己的学识,而是自己的见识。即使和偶cousin们比,论学位,学历都比他们高一些,可是这过去十年我在使劲读书,然后使劲打工当硅谷小农,他们是一直在创业,从白手起家,到艰难发展,现在回头看,人家已经大成功了,已经是大资本家了,咱只是混日子的高级技工而已。所以最近一直在重新思考自己原来给自己设计的路是不是需要调整了。

现在倒是越来越有要自己做点什么的野心。想从小的,简单的开始练练手。看看能不能找回失去的创业的DNA. -- 这要向afei同鞋学习!

我觉得大陆来的老中在湾区的应该多学学别的族裔,甚至学学我们的台湾同胞,多些创业的气氛。大陆的校友聚会,或者团体聚会,很多就是为了娱乐一下,或者单身俱乐部,要不就是网络一下好从一个打工职位换到另一个。而很多湾区很好的职业行业协会,不少都是台湾人牵头的,讨论的主题总是离不了融资,创业,创造就业机会。其实创业也不一定非高科技不可。先业余弄点什么练一练,我觉得都比MBA更有意义。如果周围的人都有创业的风气了,我觉得老中在湾区才有希望。才对得起自己的这么多年艰苦奋斗,为别人做牛做马的毅力和努力。(另:我一直收看中央4的财富故事会,讲各种人在大陆这几年创业的故事,因为政府都在鼓励年轻人创业,总是挺受鼓舞的)

No comments: